粤剧有哪些表演艺术粤剧知识
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下面,为大家讲讲粤剧有哪些表演艺术粤剧知识,快来看看吧!
粤剧有哪些表演艺术粤剧知识
唱腔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阳腔及昆山腔传入广东。到了太平天国时期,本地班逐渐出现,但唱腔仍以梆子为主。后来随着昆曲衰落及受徽班影响,转为以西皮二黄为基础唱调。
辛亥***时期,志士班将戏棚官话改为白话,又称为新腔。抗战时期,不断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钻研粤剧并发展自己的唱腔。
例如:薛觉先的“薛腔”,潇洒典雅,韵味醇浓。马师曾的“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细腻,低回宛转,荡气回肠。罗家宝的“虾腔”则真假嗓结合,清新悦耳,还有以甜、脆、圆、润、娇为特色红线女的“红腔”、新马师曾-清越绵长的“新马腔”、何非凡的“凡腔”、芳艳芬的“芳腔”、陈笑风的“风腔”等等。
唱念做打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身段
演员透过象征性的姿态及动作,演绎出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时空的改变及剧情的'发展。基本身段包括:站相、台步、七星步、指掌、云掌、亮相、跑圆台、开门、拉山(云手)、上马及背供。
小生的台步是丁字步,要表现气宇轩昂。花旦的台步是撇步,要表现轻盈。为了作犹豫不决、考虑如何应对等心理状态或搜索对象、觅路等情节时,演员便会运用“水波浪”程序来表达。
例如武行的跳大架(南派)、马荡子、起霸(北派)和各种拳剑刀*等。跳大架是由一连串的身段动作组成,包括演员上场、拉山(云手)、挂单脚、亮相、七星步、撮步(错步)、俏步、云步、小跳、踢腿、踢甲(踢袍甲)、车身、洗面、顺风旗、走圆台等一连串的动作。
其中须功是武生行当的一项专科,早期的须功表演样式繁多,有用手指抛、弹、拨、搅、拈、挣、捧、揉、吹、震等十种手法,来表达悠闲、高兴、深思、意外、惊讶、震怒等表情。
拓展
粤剧做功以及表演艺术
戏曲演员的舞台动作,称为「做」,也称「做手」、「做功」。传统艺人认为做功有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关目
「关目」,即是眼睛的各种表演动作。演员透过眼神把角色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向观众和同台演出的演员交待。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员的眼睛较细小,不容易看得清楚,所以要以手部动作配合,使观众从演员的「出手」看到眼神的变化。
做手和身段
「做手」和「身段」是通过演员的动作来表达剧情的表演方法。每一个行当有自己的「做手」和「身段」;即使同一行当的演员,表演方法及风格也有不同。传统基本动作有「拉山」、「扎架」、「走水波浪」等等。
水袖功
「水袖」的表演动作有很多,常见的有「滚袖」,演员双手滚动,表示紧张、发怒等情绪;另一种「惊袖」是表现震惊、惊栗、惊惶失色等情绪。
水发
「水发」是缚在演员头顶一束长长的头发。「水发」有不同的表现方法,跪着、站着、坐着都可以。演员用颈力及腰力把「水发」逆时针方向转动 ,愈转愈快。「水发」是用来表现人物异常激动或颓丧的情绪。
翎子功
广东人称「翎子」为「鴙鸡尾」。「翎子」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例如「捋鸡尾」、「震鸡尾」等。
虚拟动作的运用
日常生活之中,人的动作离不开一定的对像与环境,像开门要有门,骑马要有马,上课会在课室。但在戏曲舞台上,演员要在不存在或部分不存在的环境和对象的条件下,通过身体动作,使观众联想到原来的对象和环境,这种动作就称为「虚拟性动作」。
虚拟动作的真实和不真实
有些虚拟动作接近生活动作,例如开门、关门、上楼、落楼、做针线等。但是有些虚拟动作已经摆脱对生活动作的模仿,例如坐轿、坐车、策马等。因为经过长期实践和提炼,部分舞台动作已经偏向歌舞化,演变成一种戏曲表演独有、着重形式美的「韵律动作」。
粤剧的表演艺术
排场
【排场】是粤剧的基本表演方法及重要组成部分,由一定规范的锣鼓、唱腔、功架、人物的心理描写、情节、特定环境等因素组成。有一些「排场」比较简单,有一些则比较复杂,例如「会妻」、「猜心事」,本身就是一段戏。这是由于很多「排场」是从传统剧目的精彩段落提炼出来,比较简单的只是一个表演片段,而较复杂的基本上可以***成为一齣「折子戏」,能够作为演员在演出时借用的表演规范。
打功
「打」是传统武术。但是舞台上的「打」是指符合戏曲表演要求的「武术动作」,而不是真正的「打斗」。戏曲的「打」,一般分「靶子功」及「毯子功」两种。凡用刀*剑戟等兵器,无论是单人或对打,都叫做「靶子功」;在毯上翻腾跌扑的称为「毯子功」。
南派和北派
广东人将粤剧的传统打法称「南派」,而「北派」则由京剧引进过来。
「南派」武功的基础是拳术,其次是棍、刀、*等。「南派」的特点是硬桥硬马,出手有力、有气势、稳重和沈着。
一九二六至一九三六年,粤剧武打开始引进了「北派」,戏班聘请京剧的龙虎武师演出。「北派」动作快捷、潇洒、开扬,打起来和「南派」各有千秋。
手桥
粤剧的拳术,我们统称为「手桥」。
翻觔斗
觔斗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翻」、「级翻」、「抢背」、「扒虎」、「车轮」或「半边月」等。其实,粤剧在「打」方面的表演技巧还有很多,像在高台或椅子做出各种腾跃跌扑的动作,往往令人叹为观止。上面介绍的是一些基本动作,使大家初步了解粤剧「打」功的情况。
刀和剑
粤剧里,刀剑的打法,一般是劈、刺、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