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3、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教学设想
1、整体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3、准确理解“灵魂”的内涵。
4、课前了解并搜集一些感动自己的人或事。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交流预习情况。
1、芦苇(lú)平庸(yōng)赫赫(hè)携(xié)嘈杂(cáo)沐浴(my)缅怀(miǎn)萎缩(wěi)2、平庸:寻常而不突出;平凡卑鄙:(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显赫:(权势、名声等)盛大。
贤哲:贤明的人。缅怀:追想(以往的事迹)。
(二)导课:
1、让学生谈谈感动自己灵魂深处的一些人或事,自然引出课题“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2、作者简介: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出版各类著作二十多种,其中《人与永恒》、《守望的距离》、《妞妞——一个父亲的杂记》《尼采——在世界的转折点上》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当代具有号召力的学者、作家。(三)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
(1)文章提出怎样的观点?
(2)理出文章的思路。
2、学生讨论交流:这是一篇谈人的精神追求的哲理性议论文。
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文章的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第二部分(第2、3段):列举事例证明——“一切贤哲”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4、5段):以普通少女为例,说明“平庸的”人也常常有着纯正的追求。
第四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祝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
1、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如何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的?
2、学生讨论、交流:
(1)第二段,举例阿基米德和第欧根尼进行说理。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2)第三段举一位作家的例子进行论证。它不是单纯的举例,而是把举例和引用紧密相结合。既以王尔德本身的行为为例,又以他的名言为据。侧重阐述献身于文选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
(3)第五段先叙说一个少女在车厢中专心读书的例子。
3、 总结:文章举例注意选取事例的典型有力,注意事例的角度各有侧重,事例的叙述突出重点,并且运用简要的分析,将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合作探究,能力迁移。
1、学完课文,你觉得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那里?假如把“高贵”改为“高尚”,好不好?讨论交流:一个人灵魂的高贵体现在:
A有思想
B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C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把“高贵”改为“高尚”不好。因为“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2、说说你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过的“动人的光彩”。(引得学生理解“动人的光彩”即能够坚守住自己的灵魂。比如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在物质的竞争中享有丰富的精神追求等。)
六、总结全文,拓展练习。
文章运用举例,引用等说理方法,说明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提倡人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梳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
2、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据并说出他们的表达效果。
3、明确人得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努力塑造自己高贵的灵魂。
教学重点、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论据并说出他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将人和“高贵”一词联系起来,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美丽的女子,穿着华美,气质雍容……)这是同学们对“高贵”的理解。
作家周国平对此也有过自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哲理性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二、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一)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说说作者关于“人的高贵”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学生大声朗读全文,然后画出观点性语句。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标题;
2、“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第一小节;
3、“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第一小节)
小结:原来,周国平认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作者看来,人的高贵与否并非我们以前浅薄的认识,她不是衣服的华贵、人的出身、物质财富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人的内心世界。
(二)大家阅读全文后很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联系之前学过的几篇议论文,你觉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找到一篇议论文的观点?学生思考后总结。
(先看标题,再寻开头,后找结尾。)
三、探究写法、深入理解
(一)作者是一位哲学家,他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当然源自于他对“高贵”的深刻思考,但这样思考也是建立在具体的事例上的,他博览群书,阅历无数,究竟精选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学生浏览2-6小节,概括事例。
(1、阿基米德面对即将劈向自己的剑,依然专心想着他正在研究的“圆”。
2、第欧根尼置亚历山大大帝的询问于不顾,继续他阳光下的“沉思”。
3、王尔德在海关人员询问出境有什么东西要报关时说:“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
4、一个少女置身闹哄哄的车厢,旁若无人,全神贯注地读自己的书。)
(二)在这些事例中,“灵魂”这个词并没有出现,但在他们的言行之中,在他们最在乎的、追求的东西中,灵魂的光彩已经折射出来了。由此我们可以小结一下,“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里“灵魂”的内涵是什么?
(爱思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灵魂比权势更高贵;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三)这些事例是怎样与作者表达的观点发生联系的?是否仅仅罗列了事例,只是在讲故事?学生思考。
(否,文章每列举完一个事例,都有一段精要的分析。)
过渡:对,文章每列举完一个事例,都有一段精要的分析。让我们找一找这些内容,选择你最有感触的语句,写下你的理解。学生找议论性语句,并在页面空白处做批注。
(事例1分析:“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宝贵的。”
事例2分析:“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事例3分析:“使他引以为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
事例4分析:“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竞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在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学生全班交流。
(列举完1、2两个事例后,揭示了事例所蕴涵的道理:在有着思想的伟人面前,无论是能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历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事例3后的分析中“才华”指自己精神和灵魂所寄托的一切。对于献身于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所在。
事例4后的分析表明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小结:所有这些分析和议论,就如一条条纽带,把事例和论点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事例与论点必须紧密联系,文章才具有说服力。
四、联系生活、体会高贵
(一)本文的语言是十分严密准确的,这也有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这个标题“高贵”能不能换成“高尚“?学生讨论
(“高尚”一般指人的道德水平或趣味高尚,而本文内容主要不是提倡一个人要有高尚的道德水平或较高的审美趣味,“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说人的高贵,又不限于品质这一个方面,本文的“高贵”主要强调的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二)人的高贵虽然也指人的品质,但还含盖了丰富的内涵——精神的追求、内心世界的丰富、纯真的追求。作家周国平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其实,“灵魂的高贵”还有很多的内涵——比如对工作对事业的追求、责任心、对别人的爱心、一种坚强不屈的毅力等等很多方面。那就让我们以鲜活的事例,形象地阐释“灵魂的高贵”还可以表现在哪些方面吧。
学生讲述伟人、平凡人身上的动人光彩。
五、课堂总结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年老还是年轻、伟大抑或平凡,我们都能找到高贵的灵魂。这印证了一句话,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愿同学们擦亮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真善美,用心去感受灵魂的高贵,并努力使自己成为高贵的人。
板书: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事例、“高贵“的内涵
阿基米德、爱思想胜于爱自己的生命
第欧根尼、灵魂比权势更高贵
王尔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少女、有一种纯正的追求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
2、明确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本文的说理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本文的说理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卡片等。
设计思路
教学本文,应从整体上让学生先把握文章的结构。通过题目点拨,明确本文的说理方法。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让学生讲述“为真理而战”的名人的故事引入。
2、简介作者。
学生读课文小注①作者: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解决以下问题。(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2、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3、“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4、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并分析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反馈交流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的?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通过名言的申说提出自己的观点。)
2、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把本文划分为三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论点——人的高贵在于有灵魂。
第二部分(第2—5段):列举事例证明——贤哲及平庸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三部分(第6段):表达期望——愿人们保持着纯正的追求。)
3、“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有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非常典型,有代表性。换成布鲁诺的就跟第欧根尼的例子重复。且第三段的事例即用来做事实论据,又引用他的名言作道理论据。论证很严密。)
4、有人说,第五段少女读书的例子鲜为人知,做事实论据不合适,你认为呢?
明确:(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重点让学生明白运用事实论据应注意典型性、代表性。)
5、研读赏析第一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瞿秋白有这样一句名言:“如果人有灵魂的话,何必要这个躯壳,但是如果没有的话,这个躯壳又有什么用处?”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名言的?试加以阐述。
②你认为人的高贵体现在哪里?你能说说具有哪些特点才能称得上高贵吗?
③从平时阅读过的文章中,摘录几句论说人的灵魂生活、精神世界的文字。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
①这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了人最为宝贵的是有能思想的灵魂。与之相比,肉身是脆弱的。是不足道的。
②人的高贵主要体现在精神的高贵。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不为名利缠身,不惧权势,不畏***邪恶,关注自身修养,追求精神世界的崇高。
③例“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五、梳理巩固
学生讨论还没解决的问题,并谈谈收获。
(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只限于一个方面,只要学生能说出某些方面就应给予肯定。)
六、拓展训练
(如果有时间可在课堂上进行,如没有时间可不进行。)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阅读理解”的第二部分。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板书设计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提出论点(第1段)——举例论证(第2—5段)——表达期望(第6段)
提出问题——析问题——解决问题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回顾议论文知识,把握文章结构
2、能简要概括作者所举的事实论据,联想并阐述自己身边同样的事例
3、赏析文中准确严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简要概括作者所举的事实论据,联想并阐述自己身边同样的事例
2、把握文章结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为你作为一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与其他生物比起来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学生回答)今天一位著名的学者及作家——周国平要告诉我们: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不妨来聆听他的观点。
二、知识回顾
过渡语:同学们,之前我们已经接触过几篇议论文,学习议论文必须要把握好一些知识,分别是哪些呢?(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老师讲解的时候应强调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对来说是议论文中比较普遍的,也是我们的议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
三、整体感知
过渡语:有了以上的议论文知识,我们再来学习议论文,也就“有法可依”了,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然后去思考这篇课文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去分析这个问题的?最后又是怎么解决的?
明确: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人得高贵在于灵魂
第2-6段:举出事例证明很多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
第7段:最后结合实际表达愿望——希望每个人都能永远保持纯正的追求,这样才能永远高贵。
四、精读品析:
过渡语:以上三个部分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什么?(学生回答,明确:举出事例证明从名人到凡人都十分珍惜内在的精神生活)那么这一部分的论证中,运用最多论证方法是什么?——举例论证。请你简要地概括一下作者所举的这些事例分别是什么?
明确:
1、阿基米德研究圆的*形时不允许别人去踩它,视它比生命更宝贵
2、第欧根尼面对亚历山大大帝要求他不要挡住自己的阳光
3、王尔德认为自己最值钱就是才华
4、一个少女在吵闹的车厢内可以静静地看书
5、许多青年画家为了追求艺术,节衣缩食,不顾一切。
教师追问:那么这些事例是不是可以调换一下顺序?把少女和青年画家的例子放在前面?
学生思考并回答:从名人讲到凡人,先讲名人的事例会更有说服力,再讲贴近我们生活的一些事例,亲切感也就更强了。
小组探讨:正如作者所说,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你平时的生活里有这些像文中的少女或
是青年画家这样的“动人的光彩”吗?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擦亮你的慧眼,搜索
一下呢?
(小组讨论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五、语言赏析
过渡语:这个议论文除了举例论证是较为突出的,它的语言也是相当严谨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它的可取之处,你能找到一些字词吗?来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出示范例:第一段中“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的“不能也不该”两个否定副词的连用突出肉身生活的不可或缺性。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六、小结:
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教师语:人要有纯正的追求,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如此,做一个有着高贵灵魂的人。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2、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学要点:
1、抓住三个具体事例进行分析
2、找出文章的过渡句,培养学生写作注意过渡自然。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找出文章中心论点,并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3、严谨的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问:同学们,你们最羡慕什么?
分别回答,教师总结: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忽略了精神追求,使我们越来越不能满足身边的物质生活条件,不能得到幸福。那么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精神追求的文章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或不明确的生字词写黑板上,同学老师共同解答。
2、朗读课文(个人、接力、分组、齐读)
3、划生字词:芦苇wei
卑鄙bi
显赫he(赦)
携带xie
缅怀mian
萎缩wei
赫赫—显著盛大。
缅怀—回忆追想已往的事。
4、快速阅读全文,找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标题就是论点型标题)
5、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
一共举了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论证?
生命将被
剥夺时
古代
贤哲
外国
紧要时刻
显赫人物
将要提供
帮助时
近代
艺术家
外国
旅行中
现代
普通人
中国
旅行中
由外国到中国,由古代到现代,由贤哲到普通人,由紧要时刻到平常,分别从不同角度,各个方面,选取典型事例进行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有说服力。
6、在四个例子中,四个主人公分别分别把什么看得最重要?这说明他们共同追求什么?
阿基米得—画在地上的圆
第欧根尼—阳光
王尔德—才华(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少女—书
7、结合中心论点和事例,讨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灵魂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确:灵魂是指对精神的追求。
一个人失去对精神的追求,就形同于行尸走肉,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可先让找原文)
8、寻找本文的过渡句,学会过渡
拓展提高:
1、课文中说:“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你在平时的生活里发现过这样“动人的光彩”吗?说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
2、幸福是一种能力
有人常常抱怨条件不好,运气不好,幸福离自己很远。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也好,苦难也好,是要用灵魂和心灵去感受的。很多时候,人的灵魂会不在现场,比如旅游,有人觉得很美,会激动,会感动,而有人得到的只是一种符号,告诉自己我旅游了,我到了这个地方了。爱情也好,亲情也好,需要我们灵魂在场。能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味道,才有幸福可谈。但对于整个人生而言,幸福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评价,人生最重要的是充实,不管你感到的是痛苦还是幸福,人生应该是有内容的、充实的人生。
苏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案 篇6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议论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作者周国平,当代学者,散文家。读者对他的评价是,用散文笔调来书写哲学思考,
用哲学思考来贯穿文学写作。
二、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两个“子问题”:
①这一观点在文中有怎样更详尽的表述?
(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肉身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贵和卑鄙。)
明确: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我们当然也不能否认肉身的必要”,退一步说理,以退为进,使说理辩证,又因其辩证而更具有说服力。)
②作者针对什么现象提出这个观点的?
(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明确: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于关注内心世界。
2、你最欣赏的事例是什么,用一两句话简述理由。
为了论述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几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论点进行论证。请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个事例,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根据学生回答,给出五个事例标签,并排序。)
三、细部研读
1、阿基米得与第欧根尼都是古希腊的,是否重复?
阿基米得:
这是请求,也是怒喝,是痛惜,也是蔑视,更是对科学疯狂的痴迷与令人惊异的执着,可参考他的另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翘起”
第欧根尼:
靠乞讨为生的穷哲学家,寄身在一只木桶里,被市民称作狗。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亚历山大巡游某地,遇见正躺着晒太阳的第欧根尼,这位世界之王上前自我介绍:“我是大帝亚历山大。”哲学家依然躺着,也自报家门:“我是老狗第欧根尼。”大帝肃然起敬,问:“我有什么可以为先生效劳的吗?”哲学家的回答是:“有的,就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亚历山大就乖乖地走了,他边走边对侍从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愿意做第欧根尼。”
在一次航行中,他被海盗俘虏,海盗把他送到奴隶市场上拍卖。拍卖者问他能做什么,回答是:“我能做人的主人。”他指着一个人说:“把我卖给这个人吧,他需要一个主人。”又朝那人喊道:“嗨,你过来,你必须服从我!”这个人当真把他买下,带回了家。第欧根尼当起了家庭教师和管家,把家务管得井井有条,教出的孩子个个德才兼备,因此受到了全家人的尊敬。他乐于做这个角色,一些朋友想为他劝他别再当奴隶了,被他骂为蠢货。他的道理是,对于像他这样的人,身份无所谓,即使身为奴隶,心灵仍是自由的。
人在世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无非是阳光——阳光是一个象征,代表自然给予人的基本赠礼——自由。谁挡住了阳光?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也是一个象征,代表权力、名声、财富等一切世人所看重而其实并非必需的东西。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不要让功利挡住自由,不要让习俗挡住本性,不要让非必需挡住必需。
在死亡面前,能做一个高贵的人是不容易的;但权威面前,能固守自我显得更不容易,从这意义上说,第欧根尼的事例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阐述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两者关系:
两个例子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有自己执著的精神追求,“不要踩坏我的圆”“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含义是“不要影响、干扰我的思想”。 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两个例子有所侧重,一是在生命即将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需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更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板书:生命、权贵)
2、“读书少女”事例与“看画青年”事例可否调换顺序?
由点到面(一个少女,许多青年画家),这是写作的常用技法,也是论证中常用的一种逻辑顺序。
“点”应该写得详细、生动;“面”可以简要、概括。
“躲”“全神贯注”“不时”写专心,“闹哄哄”“嘈杂的人声”从侧面进行表现,“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是比喻。
“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多么圣洁的一幅画。那个少女,是“我”心中的所爱,她不亚于面对罗马军人的阿基米得、面对亚历山大的第欧根尼。世俗像一张大网,像恶魔一样吞噬着人们的心灵,少女的执著是千百个固守精神家园的代表,她的形象更是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
(板书:环境的恶劣、经济的困厄)
3、“王尔德”事例可否去掉?
在他的墓碑上,王尔德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这位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文学家一生经历了大起大伏,时而如日中天,时而一落千丈。在临死的时候竟会一文不名,连房租都得由朋友代付。
结合“才华”(这里应理解为自己精神和灵魂所寄托的一切。献身文学艺术的人,总是把它们看做寄托自己灵魂的所在)一词的理解。
明确:前两个事例是说人要有精神、有灵魂,王尔德的事例是说,这种精神、灵魂要有所寄托。这一事例使灵魂一词具体化。而“读书少女”与“看画青年”的事例则论述了人应该如何才能达到高贵——要有纯正的追求。
板书(财富)
四、读写拓展
中国古人中有这样高贵灵魂的人吗?请举一例。
如果把王尔德的事例换作陶渊明的例子,应该怎么写?
陶渊明中年后迫于生计,一度出来做官。当他在做彭泽令的时候,他因不想去见督邮,说了句“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然后又辞官归隐了。后来就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在《五柳先生传》中,他写道:“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意思是,他的住室四壁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遮挡,穿的粗布短衣打满了补钉,饮食简陋而且经常短缺。就这样的生活,他却能安然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抒发自己的志趣。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仿照第3段,写一段话。
交流。
说说,通过仿写,你对议论文的写作有怎样的心得?
(如何过渡?如何举例?如何对事例进行阐述?如何运用引用论证?)
齐读一遍第3段。
小结: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
五、质疑
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
可以提出来讨论。
提示:课后登陆“周国平的博客”,并与作者互动。
附板书设计:
阿基米得(生命)
第欧根尼(权贵)
王 尔 德(财富)
读书少女(恶劣的环境)
看画青年(困厄的经济)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