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浪潮观后感范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电影浪潮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浪潮观后感 篇1
《浪潮》,只用 107 分钟就讲述了纳粹的形成,是的,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真实的故事来自美国,由德国人拍摄,可以想见德国的自省力,“不想再回到那段日子了”,这是大部分德国人心底的声音。
想了解群体意识,想了解独裁,《浪潮》是必修课,它会让你看到一个中学教师如何用短短五天的时间将散沙一般的学生迅速凝聚成疯狂的力量,也能看到从控制到失控的完整过程,就这样失控了,你甚至找不到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就像影片结尾处教师赖纳所说“这不是可以改正的”。
从上课的第一天起,从赖纳的称呼改为文格尔先生,从举手起立才能说话,从共同面对同一个假想敌,从白衬衫制服,从浪潮的名称、标志以及问候的手势,这一切的一切都越来越让这个群体,或者说这股势力向着高度的一致性和排他性演化,群体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后,就如同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的区别,再也没有了脆弱和无力,每个人都在其中获得了力量,同时也湮灭了自己。
看这部影片的过程中我几度想要落泪,但这些泪水中包含的情绪却截然不同,在影片前半段,赖纳指挥学生在教室里踏步,只为了引起共振让楼下的无政府课吃天花板的灰;还有蒂姆被混混欺侮,两名伙伴上前帮忙的时候,这些时候的“浪潮”,也就是“浪潮”的初期,是美好的,集体的向心力和互助令人感动。但在影片后半段,当蒂姆引弹自尽,赖纳被警车带走的时候,那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又令人无比唏嘘。
影片结尾,赖纳要结束“浪潮”时,有个学生反对说“浪潮并不是一无是处”,的确,尤其对于有缺失的人来说,“浪潮”几乎可以弥补所有的缺失。在这个群体中,每个热衷投入的人都在“浪潮”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被认同、平等、力量等等。当人们卷裹在“浪潮”中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全能”的错觉,以往脆弱无力的个体在群体的力量中凝结成了无所不能的存在。就像电影中所展示的,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投入到“浪潮”中,因为有缺失的人实在太多了。片中执着反对“浪潮”的代表人物卡罗尔,她出身于一个较为圆满的.家庭,父母恩爱,并给予她和弟弟开放式的教育,她本人漂亮,成绩好,相比其他人她是不需要“浪潮”的,她更需要的是突显自我,所以卡罗尔对“浪潮”的反叛是从白衬衫制服开始的,因为制服突显的是一致性,埋葬的是个性化,这与卡罗尔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为什么赖纳最后决绝的结束浪潮,为什么他说“这不是可以改正的”,在我看来,“浪潮”正如它的名字,是一股力量、一股洪流,它意味着凶猛的冲击力,但同时也意味着迅速的消亡,它只是浪潮而已。由生到灭,由涨到落才是它本质的规律,当人们在浪潮中沉浸在“全能”的幻觉的时候,殊不知退潮已经来临,当潮水落,原本内心的缺失和无力会重新被感受到,那种从高处坠落的巨大落差会更痛苦,更难以承受。“浪潮”就像一场梦,不愿从梦中醒来的蒂姆自杀了,他选择留在梦中,而导演这场梦的赖纳也将为此付出代价。
真正的力量和圆满只存于我们的内心,任何依靠外界抵御内心无助和缺失的办法都不会持久,个人依赖群体是如此,人与人之间彼此依赖亦是如此。
电影浪潮观后感 篇2
我们想要的,没有任何的束缚的自由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全部?
影片的开始就洋溢着自由主义的气息,欧洲独有的风情加上热情洋溢的青春将自由主义逐渐推上巅峰,在这里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躲开束缚似乎轻而易举,经济因素难以再成为你奋斗的原因,你可以自己选择你想做的,你可以去寻找一条自己的路。
然而,更多的人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似乎更加迷失,他们似乎在歇斯底里的寻找着些什么,直到文格尔先生的到来。作为活动周的授课者,文格尔先生一开始钟情于无政府主义,他宣称自己的经历更加适合这个课程,但是由于遇到了顽固的对手只好转而教授独裁政治。他们讨论独裁政治的基础,讨论独裁政治的形式,讨论独裁政治的***性……随着讨论的深入,文格尔先生发现他可以做一场变革,一次独裁政治的真实的体验。
第一周他们选举出一位独裁的者,他们制定课堂纪律,形成所谓的称呼;利用一系列的集体性行为,锻炼集体纪律意识;打破原有的小团体,形成一个更为团结一致的大团体;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做相同的打招呼的手势,逐渐开始排斥外来集团;最终,他们积极扩大自己的组织,不惜发生正面的冲突。
当自由主义走向极端的时候,他们似乎想要寻求一种归属,一种集体的荣耀——那种似乎远远大过自身的荣耀。于是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最终结果令人悲哀。回顾整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与独裁政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回到今天我们所追求的自由上,我们不得不反思这会不会是未来的我们。
与文中狂热的浪潮成员不同的两位女生可以说也是自由主义下的相同处境的人。为何他们便可以在狂热边缘保持冷静,除了剧情之需要,是否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人?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仔细回顾影片,你会发现这两个人起初也对自由主义有过一定的批判。在面对自己的父母时,卡罗一直表示出一种拒绝,她认为自己的父母缺少了为人父母应有的标准,她希望他们可以做出一定的改变。在文格尔先生的课上,她起初一直十分积极,但是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她发现自己身处泥潭,其他人一直利用道德利用不合群来压迫她,基于最基本的反抗精神,她试图揭开这一场骗局。
回看卡罗的经历,我们似乎可以看出自由与自我发现的本质区别。卡罗作为集体中的佼佼者,致力于做到的是一种个人价值的实现,她为自己设定规则限制,却不愿别人来干涉她的生活,她了解她最基本的利益的底线,却也明白自由之外有更重要的东西,她并不想要的挣开身上所有的束缚。
这终究又回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想要的,没有任何的束缚的自由是否就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曾几何时,我们最爱说的便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愿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我们痛恨强加于身的义务,以至于我们痛恨身上的责任,在个人主义的狂潮下,我们摆脱了所有的责任,也失去了利用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追求,在我们还未挣开束缚之前,我们总是要斗争一番,但是当我们处于一个时间的节点之时,我们便不应当再为偏见而左右,自由主义于我们而言是陷阱还是追求,是偏见还是理想,我们都需要从这部影片中好好思考。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电影浪潮观后感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