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妯娌事迹材料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事迹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迹材料具有概括标明先进事迹的主要内容或材料的用途。我们该怎么拟定事迹材料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好妯娌事迹材料,欢迎阅读与收藏。
好妯娌事迹材料 篇1
一般说来,妯娌之间关系比婆媳关系更难相处,因为婆媳间多为生活琐事纷争,其中一方还是长辈,并且双方还会看在儿子(丈夫)的份上忍让。而妯娌关系就不同了,妯娌间辈份相同,年龄相仿,除了生活琐事,更多的还有利益的纷争,因此有“亲兄弟、仇妯娌”之说。
可是,在大徐村周水德家,两妯娌间的关系更像是姐妹。邱丽慧和李美英两妯娌,自李美英嫁入周家已过去9年多了,妯娌俩性格不同,但却和平相处,有喜共乐,有难互帮,从没有红过一次脸、吵过一次架,都为彼此分忧着想,待公婆似亲爹亲娘,待家庭其他同辈成员如同胞兄弟姐妹,做到了尊老爱幼,夫妻平等、宽容,关心儿女成长,遵纪守法。这俩人虽是妯娌,却更胜似亲姐妹,她们用自己的善良、贤惠和勤劳,守护这个三世同堂八口之家大家庭的和谐。
邱丽慧做酒类销售业务,为人干练,性格外向;李美英在玩具厂做工,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为人谦和。两妯娌各有一儿子,邱丽慧在单位里,是一个优秀工作者,爱岗敬业,爱帮助人;在家里,她是一个好媳妇、好妻子、好嫂子和好母亲。
李美英嫁入周家一年,生了儿子,由于娘家远在与松阳交界的农村,娘家人来一趟不容易,身为大嫂的邱丽慧,同样来自偏远的山区,深知娘家人的不易,因此一边拉扯着刚满周岁的儿子,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李美英的生活起居,并把自己养育幼儿的经验传给弟媳,住院期间旁人都以为是两姐妹。
多年来家里以种植香菇为业,公婆大量精力都用在这上面。由于工作关系,邱丽慧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相对充裕,便主动承担起俩孩子的抚养教育重担,对俩孩子一视同仁,视同己出,有好吃的买两份,购新衣服也是两套。每天她都从早忙到晚,生活工作两不误,她嫁入周家十多年间,一家老小始终同居住,共吃饮,小叔和弟媳在她眼里都是自家的小弟和小妹,平时在生活上给他们照顾,在工作上给他们鼓励。“姐妹”俩的亲情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两个孩子也如亲兄弟,一起游戏一起玩耍,视两“姐妹”同样为亲妈。去年5月初,邱丽慧生病了,在丽水医院住院治疗十几天,李美英放开玩具厂的`工作,到丽水全程陪同照顾,如同照顾自己的亲姐姐,旁人看了无不交口称赞。
自从邱丽慧嫁入周家以来,家庭越过越红火,房子也历经加层、装修、翻新等多次变动,每次变动都要付出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姐妹”俩从没因为谁多出钱、谁多出力的事计较,总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力相帮,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想着的是大家庭的和睦。“姐妹”俩不仅相互间和睦相处,待公婆也如同亲爹亲娘,日常生活中给家里两位老人贴心的呵护,逢年过节心里也孩子有新衣服,也不忘给两老添置新衣。两老没有女儿,却跟人说有两个生活在一起的“亲闺女”。
邱丽慧和李美英,两个山区长大的农村闺女,两个朴实善良的普通妇女,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同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胸怀中国传统美德,在这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里默默付出,一起生活近十年,共同谱写出新农村大家庭的和谐风貌。村邻乡亲说起这两“姐妹”,无不竖起大姆指赞一声“好样的”!
好妯娌事迹材料 篇2
好嫂子乐于助人,贤弟妹勤劳能干——大阳镇大阳村六组赵莹莹、尹红艳。
一到双休日,赵莹莹家里就非常热闹,因为这时村民总能看到他们一大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饭后,家人聚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工作,一副其乐融融的场景,非常令人羡慕。
赵莹莹、尹红艳俩人是妯娌。别看他们是妯娌,可是大家看她们就像亲姐妹似得。赵莹莹是个女强人,自从出嫁以来,她努力工作,帮助小叔成家。赵莹莹平时工作忙,也不一定按时按点就回家,此时尹红艳总是能帮助赵莹莹辅导孩子,而且也帮助婆婆收拾家务,从来没有半句怨言。她们俩人相处和睦,孝敬老人,科学教育孩子,崇尚科学文明,是村里人人人都知晓的。二人亲如姐妹,有喜共乐,在困难面前相互帮助,相互鼓励。
我们的社会一直在积极创建和谐家园,而赵莹莹的这个大家庭就是一个和谐的小家园,这对妯娌用她们的善良和勤劳,真心付出,用心灌溉着这一方土壤。
嫂子虽然不在家,种地伺候公婆一样不落下——大阳镇大阳村五组刘淑琴、赵玉珍
赵玉珍家住大阳村五组,要是在大阳五组提起赵玉珍的为人,大家没有不夸的。赵玉珍的勤劳、质朴、善良、孝顺在全组都是出了名的。
赵玉珍的嫂子刘淑琴和大伯哥,常年在外面搞运输,家里的一些事情都落在了弟媳赵玉珍的身上。赵玉珍没有怨言,一边侍候公公婆婆和嫂子家的女儿,一边帮着嫂子家种地。嫂子刘淑琴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时常给赵玉珍和她的儿子买一些衣物,表示感谢。在这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一大家子人这么久和睦友好地生活,而且能够互相帮助,这是你非常难得的。妯娌俩处的非常和睦,家里有什么重大事情也是一起商量,至今未吵过嘴,也没有闹过矛盾,这对于维系一个大家庭是非常难得和重要的。
好妯娌事迹材料 篇3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建昌知府郑源涣刚接任第二天就接到一桩争儿的案件。告状的是两妯娌,夫家姓黄。两妯娌在呈上诉状时,各在里面夹着一张500两的银票。兄嫂上午来,叔婶下午来。阅完诉状,郑源涣感到很奇怪:这事本应由建昌县管,两妯娌怎么告到府衙来了?想来必是受了委屈,不然不会越级上告。郑源涣决心亲自审理这桩家务事,便唤进师爷,问他知不知道建昌城这桩争儿案。师爷连声乖巧地应道:“知道知道。”接着便从头至尾向郑源涣介绍起这桩争儿案的由来:
建昌府属下有12个县,府衙就设在建昌县。县城东关衙有一对同胞兄弟,哥哥叫吕旺,弟弟叫吕齐。也许是上天故意捉弄富人,吕家财厚丁稀。吕旺年近五十,膝下无子,吕齐正当而立之年,只有一个7岁雏儿吕昌。吕旺原指望弟弟再生个儿子过继给自己以续香火。谁知未等弟弟再有儿子,这薄命人竟得了不治之症。临终前,吕旺将弟弟唤到床边,指着案头上的田契房契借据告诉他:“兄即将撒手人寰,家中的银子足够你嫂子用一辈子了,这些肥田美宅兄已无用处。你速去唤人写张契约,将这些东西过继到你的名下。兄别无他求,只有一个小小的愿望:日后逢到兄忌辰时,弟与昌儿为兄烧些纸钱。”
常言道: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吕齐三岁丧父五岁丧母,是兄嫂一手把他拉扯大的。娶亲分家时,家产也由他先挑。这样的兄长世间难寻呀!听完哥哥这一席肺腑之言,弟弟的心碎了。他抱着哥哥号啕起来:“哥哥呀,你弟媳还年轻,还会再生养的。我们已经商量好了,马上把吕昌过继给哥哥。哥哥若走了,嫂嫂也有个照应。”说干就干,吕齐吩咐家人办了两桌薄酒,请来族中的长辈,当面写了儿子过继契约,第二天就把吕昌送到哥哥家。两天后,吕旺归天,吕昌身披孝服为吕旺送终。
有道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晃五年过去了,未见吕齐的妻子再放一声仔屁。那年重阳节,吕齐乘船出外讨债,船行江中,突遇龙卷风,连船带人都沉没到江底去了。这下吕家可惨了,一门双寡。更惨的要算吕齐了,本来有儿子,反落得无嗣,葬身鱼腹,连鬼魂都不归家门。
再说吕齐妻子林氏,原先想自己不到30岁,把吕昌过继给大伯,自己还可再生儿子承接父业,这样吕门两份家业都在自己儿子名下。谁知事与愿违,这下好了,鸡飞蛋打,不但儿子没了,连自己那份家业迟早也要归到大伯名下。听着儿子围着兄嫂左一声右一声叫着“娘”,林氏悲痛欲绝。这都怪自家那死鬼,如果不把儿子过继出去,现在自己就不会这么孤苦伶仃了。林氏越想越心酸,越想越不是滋味。最后她决定找兄嫂张氏讨回儿子。
冬至这一天,林氏来到兄嫂张氏家中,推说当初丈夫擅作主张没跟自己商量就把吕昌过继给大伯,现在孤身一人好不凄惶,要兄嫂把儿子还给自己。张氏自然不肯,说当初三对六面把儿子过继给我,现在好意思再要回去?妯娌俩盘答几句后开始动起手脚,还好被族人劝止。
林氏气不过又去找族长,结果被族长狠狠臭骂一顿,说过继的儿子哪能回头!林氏也生就一副倔脾气,一纸诉状将兄嫂告上公堂。
清楚了原委,郑源涣很感奇怪:一个小小的争儿案怎么竟打了整整三年官司?便问道:“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
师爷应得很圆滑:“这得问当事人了。”
郑源涣果断地一挥手:“传原、被告!”
两妯娌很快到庭。
嫂嫂张氏50余岁,仍风韵犹存。弟媳林氏年近30,也是水灵灵一朵白莲花。
郑源涣一问官司的情况,就把两妯娌问出眼泪来了。常言道:当官不捞钱,回家没本钱。自古当官就盼望有人打官司,只有打官司他们才能捞钱。林氏的诉状投上去后,只开了一庭就如石沉大海。“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那林氏是女流之辈,哪里懂得这些道理?后来听她姐夫指点,送了建昌蔡知县300两银子,蔡知县嫌少,又将案子拖了半年,直到林氏又送了200两银子后才重新开庭,把吕昌判还生母。养母自然不甘心,如法炮制,等蔡知县任满,也给新上任的黄知县递了诉状,送了500两银子。结果新知县又把吕昌送还给养母。一来一往,一输一赢,两人打了个平手,又回到原来的格局,耗了三年时间不说,还白白把1000两银子送给两任贪的官作了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