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情重》原文欣赏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什么样的才是好的散文吗?下面是整理的林清玄《情重》原文欣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清玄《情重》原文欣赏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你梦里有我,我醉了也忘不了你。我如何知道这是白天?你在我生命里;我如何知道这是夜晚?你在我心上。
所有的人都喜欢丈量爱情,而且量的单位用厚、薄、深、浅,常常用深厚来与浅薄相对照,每个人都不迷地执著自己爱情的深厚。我独独喜爱以“重”为单位来丈量,因为只有重,才会稳然地立着;也只有重,才能全然表现出情爱除了享乐还有负荷的责任。爱情只有在重量里,才可以象征精神的和物质的质量。
深,常常令人陷溺,令人不克自拔;厚,常常蒙蔽人的眼睛,阻隔人的耳朵。而只有意志力薄弱的人才会走进深潭似的爱情里,也唯有愚蠢的人用厚墙来建筑自己的情爱。我们都不愿陷溺和蒙蔽,于是以深厚为单位丈量的爱情不是我们需要的。
可爱情事实上是不是可以丈量?我们既无法触及不朽的蓝天,也走不到散发光芒的太阳,爱情却既可以是蓝天也可以是太阳,我们要如何去量呢?一旦走到蓝天之上还有一层蓝天呀!
中国读书人几千百年来就怕提到“爱情”,好似一提到情字就变得低下,因此,中国从前是没有真正的恋爱,纵是有也流于不自然的幽会式,不是桑间濮上就是邂逅东门或甚至于待夜西厢下,终于走到“男女相悦,总不免于私通”的恋爱死巷,在这种超出常范尴尬的情爱下,纵是犯了中国书生最常犯的相思病,也终究免不了沦于浅薄,与情重毫不相干。还有许多读书人就怕情,一提到情便想到与下流无异,因此古来的情都成了私通的代言人,像沈三白和芸娘,何异于是长在中国历史上一株情感的奇花异草?
其实,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的全部,要提到真实的人生,情爱绝对是免不了的,它活在人中,人活在情爱里。由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是太尊敬爱情,它便很难成为享受生活的一部分了,于是梁山伯、祝英台殉情不知何以而殉,张生、崔莺莺相思不知如何相思,我们所要秉承的是什么呢?我们应知道如何去爱。如何从重重的帘幕,从寄望于来世的宿愿里走出来,走出把情看得怪异的世界。
粗率的恋爱容易结出不幸的果子,如果我们一直把情爱看成极易的下流和极难的形上,必然会走回扭扭捏捏的故态中去。爱情不是远天的星子,是天天照耀我们的路灯;不是杳无人迹的高原细径,是每日必要来回的街路;更不是寂静苍茫的雾夜,是终安必看得见的白天。
那种感觉像是弄堂的尽头有一扇门,快走慢走都一样,每人都应该去开启,探看是无限的永恒或是短暂的春天?至少可以相信,每一扇门后,一定流着动人的音乐,摆着喜悦的地毡,透明若水晶的墙壁上凝固着两个缤纷的影子,请就仔细地欣赏吧!也许门的那一端会悄悄躲几个痛苦的影子,请不必理会,因为那样春天的小屋里,拥有过一世界的星辰。
家的附近有一位老太婆,她的发已似将纷纷飘落的雪,常躺靠在廊前的摇椅摇来摇去,以一种极为悠然坦荡的神态,她的手中恒常握一根黑得发亮的烟斗,也不抽,只是爱抚着,我急于要探问那一根烟斗的过程,才知道她既聋又哑。
后来爸爸与我说了烟斗的故事,是十年前她当医生的丈夫健在时抽的,十年之后还恒常地握在她缩皱的手中。当时我获取了极深的感慨,往后的日子就喜爱在旁静静看她捏弄那根烟斗,一次又一次的。
恐怕这样的睹物怀人才是真正的生死不渝,才是真正万劫不磨的情重!
拓展:
林清玄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佛教思想
林清玄以佛家的眼光审视世俗社会,思考现实人生,因而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佛学智慧。他的佛学智慧不完全等同于佛教哲学,它是林清玄对佛教哲学的通俗化阐释,是自己对佛教哲学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他往往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去感悟佛法,从人情练达中体会佛教义理,从人格完善中体验佛学意蕴,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理想巧妙结合,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学佛与认识人生相联系,这明显融进了儒家的“心性”理论。。
人文思想
林清玄借对“佛性”的探讨针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色彩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林清玄是从“人格”的角度探讨“人性”,他希望借助“佛性”来重建理想“人格”,恢复传统文化中久违了的“人性”,以此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在创作中,林清玄的佛理散文以佛学作底蕴,融合了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精妙结合,达到了佛学理念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
生命哲学
林清玄是一位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护生”观念中。“护生”不仅仅是保护生命,它更是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林清玄还由此进一步发展到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间所有众生,卫护他们的生命,救拔他们的苦难。林清玄的这种生命体验不是纯理论性的,而是有着切身感受的,在他的作品中,从他满带劝谕性的人生体验中能深切地感受到林清玄的生命意识,支配着这种情感的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哲学
林清玄反对那种关于前世、来世的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强调今生的意义,强调现世的价值。这就是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以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俗生活,努力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悟,明心见性。林清玄充分把握住了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实际上,林清玄从这种人生哲学中更看到了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这对那些遭遇挫折的人具有极大的鼓舞力。林清玄总是以此来鼓励那些处在人生低潮中的人们,希望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放眼未来,走好眼前的每一步。
反思都市文明
林清玄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都市文明,从“人性”的角度对都市文明展开反思。从都市文明中,他看到的是人性的堕落和人情的淡薄,批判的是都市人的追名逐利和骄奢***欲,思考的是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都市文明让他失望,他于是将目光投向故乡,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他的文学世界就和沈从文一样,形成了都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二元对立。他的作品经常在这种二元架构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反思,从而显示出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林清玄站在民族的高度来审视都市文明,对民族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艺术手法
立意手法
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例如,在《黄昏菩提》一文中,“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走到阳光浪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展现了作者由菩提联想到生命及心情的智慧。立意也从一个场景而幻化到另一个场景,使散文中有了十分玄妙的哲理体现。
语言艺术
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例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其对人生幸福的来源进行了描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这段文字描述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艺术形式,使幸福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现。又如,在《姑婆叶的繁华》中,他认为意境并不是特别存在的内容,且生命中的繁华也没有特定的意义,是指人们带着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其所描述的内容为“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通过这种典雅性的艺术描写,传达文章蕴含的心境、意境,充分展现散文的语言特点。
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语言还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泼的环境下,才可以展现语言的风趣特点,而在林清玄笔下,语言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尽显风趣幽默,还带有禅语淡雅清香的特点。例如,《煮雪》有这样一段描述“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这其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趣。”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林清玄的语言就像清新的风,充满了感性和厚度,使作品的语言含蓄有力。通过这些灵动的文字和洞悉觉察的体悟,使作者的人生历程得到极值化体现,使文章语言达到了温馨、善美的效果。
人物形象
因为林清玄要在散文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所以,他在散文中多描绘社会底层人物,如小职员、流浪者等。如《有风格的小偷》就讲述了林清玄无心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偷被警察抓到以后,述说偷东西手法和风格的评论性报道,竟使一个小偷在二十年后走向了光明的故事;《天下第一》通过一个年轻人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调和身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事事逞强,不服输,与人争高低。
林清玄人物经历
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八岁时,立志要成为作家,也自此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
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傍海的瀛海中学就读,一边求学一边写作, 以投稿赚取生活费,坚持每天写一千字。
1970年,正式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引起关注,确立了当作家的志向。
1971年,高中毕业。
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世新大学)电影系,到台北学习,受教于宋存寿、丁善玺、陈耀圻等导演,创办《电影学报》并任社长,创办《奔流》杂志任总编辑,创办《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
197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
1974年,出版第二本书《莲花开落》。
1975年,出版散文集《稚鸟啼》。
1976年,大学毕业。
1976—1978年,服兵役两年。
1978年,选择到时报任记者、主任、撰述、主笔、总编。
1978年,离开报社后,进入台湾中华电视台任企划部主管,主持电视台《生活笔记》节目,并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的带状节目《林清玄时间》。
1979年,获得文学奖。
1981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台湾出版。
1985年,因厌倦了传播界的工作而辞职,去大溪山上闭关,打算写一些对佛经的真实体会的东西;同年,获得国家文艺奖[7]。
1988年,下山,开始写作“菩提系列”和“现代佛典系列”,并四处演讲。
1990年,出版散文集《红尘菩提》。
1995—1996年,再次闭关,准备有声书系列的出版。
1998年,推出有声书《打开心内的门窗》。
1999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大陆出版。
2000年,推出有声书《走向光明的所在》,再度热销。
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
2019年1月23日,因心肌梗死,在台湾去世。
林清玄语录
1、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2、人生大势成久必败,败久必成,是非成败转头空,几度夕阳红。
3、既生而为人,就要承担,安然接受人生可能发生的一切。
4、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5、曾以寻死的心活着,被迫超越,也曾主动超越,不管梦是否实现,有梦总是最美的。
6、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7、一个人对于苦乐的看法并不是一定,也不是永久的。许多当年深以为苦的事,现在想起来却充满了快乐。
8、想起少年时代的情怀与往事,都已经去远了,是镜花,也是水月。那一切的水月和歌,虽曾真实存在过,却已默默流失,这就是无常。
9、最大的感恩是,我们生而为有情的人,不是无情的东西,使我们能凭借情温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乱或肮脏或匆忙或无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
10、我,宁与微笑的自己做搭档,也不与烦恼的自己同住。我,要不断地与太阳赛跑,不断地穿过泥泞的路,看着远处的光明。
11、在古董店,我们特别能感受时光的无情,以及生命的短暂,步出古董店时我觉得,即使在早春,也应珍惜正在流转的光阴。
12、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地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13、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个世界,又沉默离开,若我们倾听,在安静中仿佛有深思,而在沉默里也有美丽的雄辩。
14、感悟:万事万物就看你的心怎么想,事情的好坏无所谓,心想的好坏才可以使一个人有喜怒哀乐!想要快乐人生,心就先快乐!
15、人不是向外奔走才是旅行,静***着思维也是旅行,凡是探索追寻触及那些不可知的情境,不论是风土的,或是心灵的,都是一种旅行。
16、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命运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17、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之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18、每天我走完了黄昏的散步,将归家的时候,我就怀着感恩的心情摸摸夕阳的头发,说一些赞美与感激的话。
19、我们应该珍惜与父母、与子女亲近的时间,因为好时光稍纵即逝!父母对待儿女,虽然儿女像风筝远扬了,父母的心总还是绑*上。充满爱的脸是文字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不能描绘。
20、无常是时空的必然进程,它迫使我们失去年轻的、珍贵的、戴着光环的岁月,那是可感叹遗憾的心情、是无可奈何的。可是,如果无常是因为人的疏忽而留下惨痛的教训,则是可痛恨和厌憎的。
21、记忆是不可靠的,遗忘也可能是美好的。文学家与科学家不同,文学家不去寻找增加记忆的魔药,而让记忆自然的留下,记在文字上,或刻在心版上,随时准备着偶然的相遇。与十年前的美相遇了,就有两次的美;与二十年前的善相遇了,就有加倍的善。
22、总有无价的东西,在我们没有到过、永远不会去、不会遇到的人那里,这是创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写作的理由。或许,一辈子也到不了;或许,一生也遇不到;但因为我们见过彩虹,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将会看见更美的彩虹。当然,在追寻彩虹的日子,我们也不会忘记每天面包出炉的时间。
23、因缘固然能使我们相遇,也能使我们离散,只要我们足够明净,相遇时就能听见互相心海的消息,即使是离散了,海潮仍然涌动,偶尔也会记起,海面上的深夜,曾有过水母美丽的磷光,点缀着黑暗。在时间上,在广袤里,在黑暗中,在忧伤深处,在冷漠之际,我们若能时而真挚地对望一眼,知道石心里还有温暖的质地,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