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日喻说原文及翻译

《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日喻说》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品原文

日喻说

生而眇(miǎo)①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②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③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为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yuè)④,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作品注释

①眇(miǎo):目盲。

②扣:敲打。

③扪(mén):用手摸。

④龠(yuè):古代一种乐器,形状像笛子,但比笛子短。

⑤揣:摸

⑥譬:比喻。

⑦相:形容,比喻。

⑧卒:终于,终究。

⑨欤:吗,助词,表疑问。

⑩没:能潜水。

作品译文

(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e4,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e4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拓展阅读】

作品简介

《日喻说》作者为苏轼。此文章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作品寓意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尽管苏轼说,有一天"道"会不用你去求而主动地来找你,实际上他却正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会来找你的。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值得借鉴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文学赏析

苏轼之文长于说理,往往“昭晰无疑”(《艺概·文概》),长篇论说文是这样,短小精悍的杂说也莫不如此。而且杂说较之正式的议论文更灵活,笔调更从容,“能道意所欲言”(《答王庠书》),充满了诗一样的情趣和哲理,愈加耐人寻味咀嚼。本文就是其杂说中的代表作。

文章一开头就叙述故事,这种故事中的人物、时间、地点,都不明确(即使虚拟的也没有),其结构是抽象的,是作为论据的“寓言”。因其描写生动,故而显得具体实在,说服力极强。可以得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如果撇开感性经验而单靠间接经验,就像瞎子那样“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那么势必会“转而相之”,混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臆测,杜撰,闹出“闻钟以为日”“扪烛以为日”的笑话,那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作者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求达也无以异于眇。”如果单凭“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

然而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道;作者认为“道可致而不可求”。而“致”与“求”的区别,作者引古人语对“致”作了解释:“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里的“致”就是一种“循序渐进”,平时积学,自然得“道”的意思,学至则道自致。譬如军队能够掌握主动权,可进则进,可退则退,待时机成熟就行出击,才能获胜,若牵“求”胜利,就成了“致于人”了,就会失败。求道也是如此,如果经过平时不断的实践,而不是急于求成,那么道是可致的。

作者为了论证这个观点,又讲了另一个寓言故事。作者发现“南方多没人”,而北方则少有,原因就在于“南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因为“日与水居”,故能渐识水性,“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水之道者。”懂得水性(“水之道”)方才能“没”,“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可见求“道”单凭勇气是不行的,还得经过长期的实践。如果想一蹴而就,“不学而务求道”,走捷径,投机取巧,那就只能像北方学“没”者那样,没有不被溺死的。

作者运用寓言阐述道理时,夹叙夹议,深入浅出,寓言讲完,道理也就清楚了。而且作者连续运用两个寓言说明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丝丝入扣,环环相接,可称之为“螺旋式”的比喻方式——即运用两个内容相近但有连续性发展性的寓言故事构成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结构,使寓言的主旨和理念更趋深入和加强,这是苏轼的创新。

最后一段联系实际并交代为文的目的。“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相反,“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经术本来就是载道的,所以“士知求道而不务学”,他们不知道“道”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想真正理解“道”,不能单靠读几本经书,应该杂学旁收,既不能忽略感性经验,又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思考,以渐进于道。这里,作者是针对王安石以经术取士而发的。《御选唐宋文醇》卷三十八云:“宋自王安石始以经术取士,一时求仕者皆改其妃青媲白,而谈道德仁义;及致之于用,则茫然失据,亦与妃青媲白无二焉,此苏轼《日喻》所以作也。”

总之,作者运轻灵之笔娓娓道来,仿佛与人对面而谈,亲切动人,语浅道明,毫无论说文的板滞之弊。且本文还继承了战国议论文的优点,以寓言作为论据,使行文简洁明了,形象生动。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翻译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苏轼日喻说原文及翻译

学习

小学三年级庆国庆征文范文

阅读(123)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迎中秋庆国庆征文,内容包括小学三年级庆国庆征文范文,小学生庆国庆作文范文,喜迎中秋梦圆中华征文。小学迎中秋庆国庆征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征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

学习

迎中秋欢国庆的宣传标语

阅读(131)

本文为您介绍迎中秋庆国庆活动标语,内容包括迎中秋欢国庆的宣传标语,中秋国庆活动文案朋友圈,迎接国庆中秋安全宣传标语。迎中秋庆国庆活动标语一窗明月一窗竹,一缕月光一缕情。一丝清风一丝凉,一片真情一片心。天高云淡月芬芳,深情厚意花

学习

日喻原文翻译注释

阅读(179)

本文为您介绍日喻文言文,内容包括日喻原文翻译注释,日喻文言文的意思,日喻说文言文翻译简单。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

学习

国庆遇上中秋的作文三年级

阅读(167)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中秋日记100字作文,内容包括国庆遇上中秋的作文三年级,以迎中秋庆国庆为主题的作文,国庆和中秋的所见所闻作文。国庆庆中秋的作文(精选1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

学习

日喻文言文翻译

阅读(197)

本文为您介绍日喻文言文翻译告诉什么道理,内容包括日喻文言文翻译,日喻文言文翻译100字,日喻说苏轼文言文翻译。日喻说文言文及翻译《日喻说》的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

学习

国庆中秋日记作文

阅读(161)

本文为您介绍以迎中秋庆国庆为主题的作文,内容包括国庆中秋日记100字作文,国庆国庆节小作文,庆中秋国庆作文汇编10篇。国庆庆中秋的作文(精选1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

学习

关于迎中秋庆国庆诗句

阅读(169)

本文为您介绍庆国庆迎中秋的诗词有哪些,内容包括关于迎中秋庆国庆诗句,国庆节古诗大全10首,迎中秋庆国庆经典诗词。关于迎中秋庆国庆诗词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

学习

关于光遇的作文怎么写

阅读(16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光遇的作文,内容包括关于光遇的作文怎么写,关于光遇的作文700字以上,关于光遇的作文500字。关于光遇的作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

学习

光伏科普小知识大全

阅读(142)

本文为您介绍光伏科普小知识,内容包括光伏科普小知识大全,光伏科普,科普免费安装光伏套路。光伏科普小知识光伏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简称,是一种利用太阳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有独

学习

东航mu5735坠毁黑匣子说明文

阅读(160)

本文为您介绍飞机黑匣子说明文,内容包括东航mu5735坠毁黑匣子说明文,飞机黑匣子破译流程,飞机黑匣子工作原理。飞机黑匣子说明文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飞机黑匣子说明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学习

关于司马光的小故事简短

阅读(20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司马光的小故事,内容包括关于司马光的小故事简短,农行信用卡申请流程,农行信用卡怎么提额。关于司马光的小故事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过不少故事吧,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司马光的小故事,欢迎阅读与收藏。司马光

学习

黑匣子是什么意思呢

阅读(152)

本文为您介绍黑匣子是什么意思,内容包括黑匣子是什么意思呢,黑匣子比喻什么,黑匣子的意思。黑匣子是什么意思“黑匣子”到底是什么东西?每次的飞机失事我们总会在新闻上看到说只要找到黑匣子就可以知道线索了。黑匣子真的有那么厉害吗?下

学习

董遇巧用三余的故事

阅读(121)

本文为您介绍董遇巧用三余给我们的启示,内容包括董遇巧用三余的故事,董遇巧用三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弟子规董遇巧用三余教案。弟子规小故事之董遇巧用三余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

学习

摇字开头的成语大全集

阅读(148)

本文为您介绍摇字开头的成语大全,内容包括摇字开头的成语大全集,摇什么摆什么的成语,开头是摇的成语。摇字开头的成语大全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摇,摇

学习

日喻原文翻译注释

阅读(179)

本文为您介绍日喻文言文,内容包括日喻原文翻译注释,日喻文言文的意思,日喻说文言文翻译简单。日喻文言文课文翻译1078年,苏轼时任徐州知州,作《日喻》。《日喻》是一篇善于用形象比喻的议论文。该文大意为: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

学习

日喻文言文翻译

阅读(197)

本文为您介绍日喻文言文翻译告诉什么道理,内容包括日喻文言文翻译,日喻文言文翻译100字,日喻说苏轼文言文翻译。日喻说文言文及翻译《日喻说》的主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

学习

郁离子文言文单字翻译

阅读(147)

本文为您介绍松喻文言文翻译,内容包括郁离子文言文单字翻译,松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松文言文翻译完整版。松喻文言文翻译自古以来,有很多人歌颂松树,赞美松树,这是因为它具有崇高的风格。接下来搜集了松喻文言文翻译,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

学习

送灵澈上人古诗翻译赏析

阅读(148)

本文为您介绍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的诗句及意思,内容包括送灵澈上人古诗翻译赏析,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古诗解释,送灵澈上人原文译文赏析创作背景。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的原文·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

学习

诫子书阅读答案文言文

阅读(137)

本文为您介绍诫子书阅读答案,内容包括诫子书阅读答案文言文,诫子书阅读答案中考,诫子书阅读答案鲁教版。《诫子书》阅读答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

学习

诫子书翻译和原文

阅读(120)

本文为您介绍诫子书原文,内容包括诫子书翻译和原文,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讲解,诫子书原文讲解。《诫子书》原文及欣赏《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以下是跟大家

学习

诫子书原文赏析及翻译

阅读(140)

本文为您介绍诫子书原文赏析,内容包括诫子书原文赏析及翻译,《诫子书》全文赏析,诫子书的赏析。诫子书原文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

学习

行香子秋与苏轼

阅读(149)

本文为您介绍苏轼写秋的诗词,内容包括行香子秋与苏轼,苏轼关于秋的诗词,苏轼写秋的名篇。苏轼写秋的诗词秋天,落叶随风飘落,扫过地面,除了尘土,不留下什么,却也不带走什么。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苏轼写秋的诗词,欢迎大家分享。苏轼写秋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