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特点有什么基本特征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粤剧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粤剧的特点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
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
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
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
舞台美术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后来发展到用机关布景、胶片服装、头盔和道具安装电灯等。
声音特点:男的唱得比较平稳 、低沉,有时略带沙哑;女的唱得非常细腻而又圆润。
粤剧的著名剧目
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加上唐涤生所创作的剧目,使著名粤剧非常丰富。由于部分剧目受到非常喜爱,随着新媒体的诞生,这些著名粤剧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甚至音乐剧。例如任白戏宝《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花田八喜》《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红》《红楼梦》《三笑姻缘》《白兔会》《桂枝告状》《窦娥冤》(又名《六月飞霜》或《六月雪》)、由徐子郎编剧的《凤阁恩仇未了情》和《无情宝剑有情天》、源于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书》,源自晋剧著名传统作品《醉打金枝》(编剧:苏翁),《秦香莲》、来自神魔小说的《镜花缘》、《花蕊夫人》,还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梁祝》。
传统例戏有《六国大封相》《天姬送子》《贺寿》《碧天贺寿》《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观音得道》《香花山贺寿》。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现在只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诞日戏前由台柱演员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戏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员演出的送子简本。若在演出日遇上张五先师或田窦二师等诞辰节庆时,一般在夜戏尾场前,棚面和演员们在后台师父神位前,演出贺寿送子,称为后台贺寿送子。神功戏尾戏有封台仪式,演员的穿载和演出类似跳加官,但相对地简短得多。跳加官有女加官,女加官和男加官的分别是演员不载面员,相同的是男女加官均是独脚戏,演员身穿凤冠霞帔,持牙笏,舞蹈中摆出“一品夫人”四字的架。
粤剧的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
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粤剧的起源: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及广西粤方言区最大的剧种。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形成于广东,后传入广西、香港、澳门、台湾,在东南亚和美洲各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均有粤剧演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2003年开始,粤港澳三地政府将每年11月最后的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藉以扩阔观众层面,达到推广及保存粤剧的目的。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36。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剧的历史:
500多年。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
粤剧的文化价值:
摘要:文章以粤剧艺术价值的体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粤剧艺术价值进行了探讨分析,随后结合当下粤剧发展,提出了一些更好体现粤剧艺术价值的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粤剧;艺术价值;体现;途径
前言:
粤剧作为广东本土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并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的粤剧不仅是一种地方民众娱乐文化,更是一种符合区域文化认同的审美活动。因此有必要对粤剧艺术价值的体现进行探讨分析,这对于提升粤剧艺术价值,推动粤剧而实现更好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粤剧艺术价值分析
粤剧又被称为“广东大戏”,属于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由此也展现了粤剧具备的地域文化特点。粤剧名字虽然在清朝光绪年间出现,但自明朝嘉庆年间,便开始在广东、广西等地出现,它同其他正统戏剧一样,非常讲究“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等,注重舞台表现艺术。粤剧艺术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在大街小巷、街头田间,均有着粤剧的身影,使得粤剧更具鲜明的民俗性和民间性,最能代表市井文化中深藏的艺术智慧与传承法则。粤剧艺术价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粤剧最早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因此本身有着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普罗大众最真实的精神需求,粤剧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只唱“群众喜欢的”,从不刻意标新立异,假扮高雅脱俗。从“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私伙局,到“一盅两件,唱曲看戏”的粤剧茶座,粤剧在最初诞生之时,便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存在的,这也是它的艺术价值以及魅力之所在。古代唱粤剧的人被称为“伶人”,“伶”字更加随和,明确区别于拿腔作派的“优人”,伶人表演兼容开放,放开喉咙就能唱粤曲,换上妆扮就能唱大戏(粤剧),这种原滋原味的民间文化方式,彰显了决对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其次,粤剧本身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粤剧发展历史较为坎坷,从明朝开始粤剧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并在当时的广东逐渐流行,并融合了多种戏剧特色,比如湖南的湘剧、湖北的汉剧、广西的桂剧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琼花会馆”,但到了清朝年间,粤剧遭受了当时的清朝政府镇压,呈一度封禁15年之久,在禁演期间,部分粤逃亡的粤剧艺人为了生活,加入了徽汉等剧的外江班,因此自身融入了更多的剧种特色,粤剧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受人民群众欢迎。随着后续粤剧解禁,粤剧表演方式也更加丰富,吸收了“二黄、梆子”的同时,还能够兼具“大腔”演出。在剧本方面,清朝末年,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激发了戏曲改良的热潮,开始尝试去除传统戏剧剧本的迂腐,剧本更加注重针砭时弊,比如当时出现的新剧本《新广东女儿传奇》、《班定远平西域》等,使得粤剧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再者,粤剧高达9个音调,因此在情感传递上更加细腻,能够很容易将听众带入到歌曲表达的意境之中,令人为之沉醉。再加上粤剧最讲究以情带声,因此即使不看“唱曲人”,仅凭听就能够深切感受到戏中人的情感。比如粤剧《帝女花》,唱词大气而华美,深情而细腻。除了会传情,粤剧同样能够表意,比如在粤剧《禅院钟声》中,有着如下唱词:“情根爱根 恨根怨根 春花怕赋咏 情丝怨丝 愁丝爱丝 秋月怕留情”,这些唱词极富深意,又暗含禅机,足以体现出粤剧的文化艺术价值。
二、更好体现粤剧艺术价值的途径
(一)要积极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
纵观粤剧艺术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粤剧在发展过程中,能够紧跟时代发展,它善于吸收,博采众长,能够兼容并蓄,不仅融合了多种剧种精华,还融合“二黄”、“梆子”等多种唱腔,极大扩宽了音乐唱腔。在伴奏方面,粤剧从最初的杨琴、高胡等乐器,逐渐引入了电子琴、小提琴等乐器,使得粤剧曲调更加丰富。为更好的体现粤剧艺术价值,推动粤剧发展,还需要从粤剧曲目入手,不断创新出更多的`的粤剧曲目,在具体曲目创新上,不应只关注“古人古事”,还应从现代社会取材,更好的反映现实生活,彰显现代人的喜怒哀乐、复杂感情,从而更好地体现出粤剧艺术价值,推动粤剧发展。例如现代粤剧,《雏凤新声颂伟人》,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对改革开放的赞颂、对美好生活赞美与希望,体现了现代人民群众的心声,自然有着较高的艺术价值。
(二)坚持弘扬粤剧本体艺术特征
首先在粤剧演唱方面,应严格遵循粤剧九声调进行演唱,并体现出粤剧声调的平仄韵律变化,保持粤剧“原滋原味”之感。另一方面,粤剧唱腔应富有“粤味”,一是在进行编曲写词时,应按照九声调不同音高,合理进行填词,以求后续唱词更加自然顺畅。二是结合粤剧不同板腔,合理进行布局,准确选用曲牌,确保板腔体与曲牌体良好结合,促使不同曲情与人物通过歌声更好的展现。三是在进行粤剧创新时。应在吸收传统精华、保持本体艺术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切忌盲目创新,更不能为追求标新立异,随意添加其他因素,美名其曰“创新”,只有粤语创新保持原本的“粤味”,才能够更好的体现粤剧的艺术价值。粤剧
(三)积极学习吸收前辈艺术家经验
为更好的彰显粤剧艺术价值,还需要不断汲取粤剧前辈丰富的经验,才能够真正实现粤剧的传承与发展。比如粤剧名家黄少梅,她在进行粤剧学习时,不仅积极向前辈李少芳、梁以忠等名家学艺,深入研究并学习“星腔”,更为重要的是,她敢于力排众议,打破以往“星腔不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错误认知,在新剧《子建会洛神》中,运用柔媚委婉的“星腔”进行演唱,广受好评。在后续粤剧演唱生涯中,她以前辈“星腔”为基础,并结合自身演唱特点,再次进行创新,唱出了不少好曲,从而成为了一代粤剧名家,极大推动了粤剧的发展。因此为更好的彰显粤剧艺术价值,不仅要“创新”,还要尝试“传承”,积极向前辈学习,汲取丰富创作演唱经验,使得粤剧艺术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
总结:
综上所述,粤剧作为广东本地特色文化,为更好的体现出粤剧的艺术价值,推动粤剧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深刻认识到粤剧蕴藏的艺术价值与艺术魅力,并采取有效途径,促使粤剧艺术价值得以更好的发挥,使得粤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得到更加平稳顺利的传承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粤剧的主要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