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巫山神女的油画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赏析
据报道,中国美术家协会曾给过这组油画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绘画手法之细腻生动,在近百年的绘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著名策展人、北京桥艺术中心馆长赵树林告诉记者:“李壮平老先生是一位非常有实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基本功、技巧、色彩都把握得非常好。特别是李氏父女在中国文化禁锢的伦理范畴内,用女儿的身体做模特儿,创造了如此让人震撼的唯美艺术作品,塑造了巫山神女美丽、纯洁、善良的艺术形象,可钦可佩。而敢于用女儿做裸体模特,并且用当代油画艺术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是对艺术的一种牺牲和挑战!”
然而,在当今中国这样一种特殊的国情下,画家父女也必然会因此而招来许多传统卫道士们的'质疑与讨伐,以及媒体猎奇般没玩没了的采访所客观造成的伤害。甚至连个别伦理学专家也公开对记者表示:“从伦理学的角度看,(画家)李壮平的行为是不当的,引起的社会性伦理效应是相对负面的。”
我现在不想再去讨论这一早在几百年前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解决了的不成问题的“问题”。但我还是想对那位伦理学家说上一句:“您所判断为相对负面的所谓‘社会性伦理效应’,绝非建立在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基础上的正常伦理,而只能是顽固盘踞在一部分国人心中的封建伦理残余。无情地现实与历史,必将迅速印证您这种说法的可笑与可悲。”
若是以我个人的艺术鉴赏眼光来评价李氏父女的《巫山神女》系列油画作品,我觉得它从内容到形式都很美,艺术价值非常之高,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油画的一大突破,它必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传世之作或曰不朽经典。
我不知道这一套系列油画作品有没有正式进入市场。如果暂时还没有,我倒是建议画家李壮平、李勤父女,千万不要急功近利,贸然出手。最好能精益求精地再作一次全面的精加工,尽可能消除里面的一些白璧微瑕,使之真正能够卓立于世界美术之林而光耀千秋。
再说一点题外的话。媒体最初报道李氏父女的《巫山神女》系列油画,曾引述李壮平构思这一作品的初衷——他想到一个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题材: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又想到中国大文豪屈原笔下的“山鬼”和郭沫若的“巫山神女”。神女扬善治恶,是正义和爱心的象征,她给世间带来了安宁、祥和、自由和幸福。
如果记者转述不误,这段话也存在一点小小的毛病。实际上,这一作品的构思溯源,我觉得应该是来自屈原笔下的“山鬼”和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与郭沫若笔下《女神之再生》的女神形象并不吻合。因为只有宋玉《神女赋》中所写的“巫山神女”,才真正与屈原笔下的“山鬼”具有共同的属性,也才能幻化为李氏父女如此精神气韵的油画佳作。而郭沫若的早期诗剧《女神之再生》,里面所描写的女神,则是不周山断崖石壁上无数龛穴中供奉的裸体女神像,只因“不耐烦人世间为争当帝王而征战不休,便徐徐自神龛走下”,试*再去“创造些新的光明”、“新的温热”,甚至“创造个新鲜的太阳”,不想“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了。郭沫若这些女神的原型,分明是上古神话中的女娲之类,因而丝毫不具备屈原和宋玉笔下“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的山野之神形象。
总之,我不主张过分夸大地给《巫山神女·山鬼系列》油画贴上“主题”的标签。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和受众,我从这一画作里所直观感觉到的,是作者借助于中国神话所描绘出的一组独特的“东方神女”形象。——它的突破正集中体现在这儿!如果一定要引申出一个“主题”,顶多也就十三个字:“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睦相处。”因为这一画作并没有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拓展:油画的历史起源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