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
崔景偁拜师,清朝张惠言的文言文。那么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是什么呢?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崔景偁拜师原文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崔景偁拜师译文
张惠言当初在京城认识景偁,和(他)结交为朋友,景偁按照长兄的态度来照顾张惠言。几年后,不久又想朝南坐的我下拜,请求作(张惠言的)学生。张惠言感到惭愧并谢绝了,但对方不同意。(景偁)说:“我跟从您,并不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取功名啊。先生您不写世俗的文章,也不是个庸俗的人,我的愿望有希望实现了。”
注释
1、余:我,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
2、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
3、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
4、庶几:有希望。
5、偁之从先生:偁之所以跟随您。从:跟从,跟随。
6、为:成为。
7、为:写。
8、为:做。
9、既:已经。
10、弟子:学生,门徒。
11、谢:拒绝。
12、已而:不久。
13、从:跟随。
疑难词句翻译
景偁以兄事余:景偁按照长兄的态度来照顾张惠言。
余愧谢,不获:张惠言感到惭愧并谢绝了,但对方不同意。
作者简介
张惠言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死于嘉庆七年(1802)。其先祖自宋初由安徽滁州迁至武进,因之而为武进人。出生世代业儒的'贫寒家庭,从七世祖张典以下到他的祖父张金第、父亲张蟾宾都以教授乡里为谋生方式。张惠言四岁丧父,生活贫寒,赖其母姜氏与姊观书(长惠言四岁)作女工,将他与遗腹而生的弟弟张翊(后改名琦)抚养成人。据其《先妣事略》记载,张惠言九岁离家,至常州城中依伯父张思楷读书。“一日暮归,无以为夕飧,各不食而寝。迟明,惠言饿不能起,先妣曰:“儿不惯饿惫耶?吾与尔姊尔弟时时如此也。”惠言泣,先妣亦泣。”其早年的艰难困苦于此可见一斑。
迫于家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乾隆四十一年(1776)娶国子监生吴承绂之女为妻。次年,补县学附生,开始科举之路。乾隆四十四年(1779)试高第,补廪膳生。乾隆五十一年(1786)高中举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赴礼部会试,中正中榜。中正榜是从当年会试落第者挑选合乎要求者,任命为内阁中书或国子监学等职。张惠言考取了景山宫官学教习,教授内务府佐领以下官宦子弟,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教学生涯。教学之余,与邓石如、陆以宁、吴德旋、孙星衍切磋古文词赋,与杨随安交流易学,学术境界得到提升。乾隆五十九年(1794)奔母丧,两年后,应时任富阳县令的挚友恽敬之邀,至浙江富阳县编修县志。未等县志修成,恽敬调任贵州江山县为官,张惠言至歙县,在江承之家授馆收徒。嘉庆二年(1797),易学著述相继问世。与张琦合编影响深远的《词选》。
嘉庆四年(1799),第七次会试,中二甲进士,改庶吉士,充实录馆纂修官。六年(1801)四月,散馆,奉旨以部属用,朱珪奏改翰林院编修。嘉庆七年(1802)六月,卒于官,年四十二。
注释
(1)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面向北为卑下之位。
(2)发策决科:指应试取中。策,策向,指考试,决科,取科名。
(3)庶几:近似。
(4)援:攀附,有利。
(5)炫:炫耀。
(6)韩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师说》是他的名篇,针对当时耻于求师的风气,提倡从师学习。
(7)李翱:唐代文学家,和张籍、皇甫湜等人一起,都是韩愈的学生。李翱、皇甫湜在散文上有成就,张籍在诗歌上有成就。
(8)文质:文,文彩。质,实质。靡:无。
(9)速化:迅速转变,很快变化。此指投靠公卿名流,迅速取得功名。
(10)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11)颉颃:鸟儿上下飞翔的样子。引申为不相上下或相抗衡的意思。
(12)既:完尽,尽力完全。
(13)蒲州:府名,属山西。永济:县名,清为蒲州府治。
(14)长弟:尊重长辈,敬爱兄长。弟:通"悌"。
(15)偁:即"称",称赞。
(16)八分:隶书的别名。摹印:秦代书法之一,就小篆稍加变化,是用于玺印的文字。
(17)黯黮:昏暗貌。
(18)朝轫:即朝发轫,早晨启动车轮。轫,用来阻碍车轮转动的木头,要发动车轮须抽去轫,故称启程为"发轫"。
(19)啬:吝啬,苛刻。此指上天吝啬,不使崔君长命。
(20)凭:依靠,犹言"本钱",指人的资质才智等。
(21)匪:非,不。
(22)小年:短暂的寿年。
(23)泯泯:泯灭,埋没。
(24)落落:孤独,不遇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崔景偁拜师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