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忏悔·第二节的文言文及翻译
传统上,《坛经》一直被认为慧能所说、法海所记。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六祖坛经·忏悔·第二节的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者:佚名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②;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竞,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译文
“善知识们,无相忏悔讲过了,再向各位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大家要用心听:自己心中的无数众生我要发誓超度,自己心中的无边烦恼我要发誓断绝,自己本性中的无尽法门我要发誓学习,自己本性中的无上佛道我要发誓修成。各位善知识,大家不都说无边的众生自己要发誓超度吗?这么说,就不是慧能去超度。善知识们,所谓心中的众生,就是邪迷之心、狂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像这样等等的心思,都是众生,必须各人靠自己的本性自我超度,这才是真正的超度。什么叫靠自己的本性自我超度呢?
“善知识们,现在已经发过四弘誓愿了,再给各位善知识传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们,归依觉悟,就能‘两足尊’;归依正法,就能‘离欲尊’;归依净土,就能‘众中尊’。从今天开始,就要把觉悟当做老师,再不要归依各种邪魔外道,要以自己本性中的佛、法、僧三宝来自证自悟。奉劝各位善知识,要归依自己本性中的三宝。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道;僧就是净土。自己的心归依了觉悟,邪迷之见就不产生了。因为不再有邪迷之见,就减少了尘俗的欲望而能知足,就能远离金钱美色的引诱,这就叫‘两足尊’。自己的心归依了正道,每一个念头都不再有邪见,因为不再有邪见,就不再有别人和自我的区分意识,不再有骄傲、贪恋、爱恋、执著,这就叫‘离欲尊’。自己的心归依了净土,所有的凡俗牵累和爱欲的境界,都不会再对自己的本性发生污染,这就叫‘众中尊’。能够这样修行,就是自然归依。凡俗人不理解这一点,从早到晚,都在形式上接受三归的戒律,却不明白说归依佛,佛在哪儿?如果不知道佛在哪儿,又凭什么归依呢?这样说归依佛就成了说谎话。各位善知识,要各人自己观察,不要错用了心思,经文上说得很清楚,要归依自己本性中的佛,没有说要归依别的佛,不归依自己本性中的`佛,那就没有找到归依之处。现在既然已经自己觉悟了,各人要归依自己内心的三宝,在内调理自己的心性,在外尊敬别人,这就是自然归依。”“善知识们,讲完了归依自己的三宝,各人都要牢记于心。我再给大家说一体三身自性佛,让你们见到三身佛,了解自我觉悟自己的本性。现在跟着我说:以自己的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之佛。各位善知识,色身就像房屋,不能说归向房屋,向来的三身佛,都在自己的本性之中。每一个世人都有这三身佛,只是因为自己的心被迷惑,不能认识自己内在的本性,却到外面去寻觅三身如来佛,看不见自己身中就有三身佛。你们听着,让你们在自身当中见到自己本性中原有的三身佛。这三身佛,是从自己的本性产生的,不是从外边寻找得到的。”“什么叫清净法身佛呢?世人的本性原来就是清净的,万种佛法都从自己的本性中产生,但思想意念那些恶事,就会产生邪恶的行为;思想意念那些善事,就会产生善良的行为。像这样各种佛法出现在自己的本性中,好似天空本是清明的,太阳和月亮本是照耀着,只是因为浮云的遮盖,变得上边明亮而下边阴暗,忽然遇上风吹来云散了,上边和下边又都变明亮了,天地万象又都显现出来了,但世人的本性经常浮游不定,就像那天上的云。各位善知识,智就像太阳,慧就像月亮,智慧总是照明着。如果执著于外在的境界,就会有妄念像浮云一样遮蔽自己的本性,不得明朗;如果遇上了善知识,听他讲真正的佛法,自己除掉迷妄,内和外都变得光明透彻,这样在自己的本性中万种佛法都会呈现,认识了自己本性的人也会如此,这就叫清净法身佛。”“善知识们,自己的心归依了自己的本性,就是归依了真正的佛。所谓自我归依,就是除掉自己本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自大心、轻蔑心、傲慢心、邪见心、骄狂心,以及在任何时候产生的不良行为,能经常自我反省错误,而不说别人的好坏,这就是归依自己的本性。经常有体恤别人的心,对所有的人都谦恭有礼,这就能认识自己的本性而通达流畅,一点没有阻滞妨碍,就实现了自我归依。”
注释
①四弘誓愿:大乘佛教中菩萨为拯救众生出苦海,立下四个誓言和愿望。这里指禅宗的明心见性。
②两足尊:对佛的尊称,意为佛在两足、多足、无足之中最尊,而两足为贵。
拓展:六祖坛经·付嘱·第一节原文翻译
付嘱·第一节
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馀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译文
有一天,慧能大师叫来门徒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对他们说:“你们和其他人不一样,等到我圆寂以后,你们要成为一方的禅宗领袖,我现在教授你们怎样宣讲佛法,以不失去本教的宗旨。讲佛法时,先要举出三科法门,运用三十六相对法,这样就能自如地讲说,说一切法门,都不要离开本性。假如突然有人向你提问,回答时要语义双关,都要用相对法,来和去互为因果,最终连来和去相对二法也要予以消泯,不执著任何一面。”“所谓三科法门,就是指阴、界、入。阴是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指的是十二入,就是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就是六尘、六门和六识的合称。自己的本性中能包含万种佛法,名叫含藏识。如果心中产生了思量,就是转识。这时就会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像这样的十八界,都是从自己的本性中发生和运用的。自己的本性如果邪恶,就会产生十八种邪见;自己的本性如果正派,就会产生十八种正见。如果用恶念那就是众生的行为,如果用善念那就是佛的行为。这种运用从何而来?是从自己的本性中来的。”“外界的相对,有无情五对:天与地相对,日与月相对,明与暗相对,阴与阳相对,水与火相对,这就是五对。现象语言有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这是十二对。从自己的本性发生作用的有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这就是十九对。”大师说这三十六种相对的法则,如果会用,就能用其本质贯穿一切经法,就能自如运用,不生偏执。
转载请注明出处记得学习 » 六祖坛经的原文及翻译